诸葛亮出祁山甘肃礼县东)。
指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出兵北伐曹军事行动。
史书诸葛亮北伐曹魏时仅有两次出兵祁山,而“六出祁山”的说法出现于小说《三国演义》,由于《演义》在民间的影响力较大,因此“六出祁山”也渐渐成为诸葛亮北伐的代名词。
建兴五年(公元227年),诸葛亮上表刘禅,指出:“今南方已定,兵甲已足,当奖率三军,北定中原,庶竭驽钝,攘除奸凶,兴复汉室,还于旧都。
”于是亲率大军北驻汉中,开始了历时八年的北伐战争,即历史上一般所说的“六出祁山”。
据史学界研究考证,实际上是五次出征,一次防卫,有四次兵进天水直至陇右,一次出散关,围陈仓(今陕西宝鸡市),最后一次大军屯驻渭水之南的五丈原。
从上可见,诸葛亮出祁山中的围陈仓,虽与上述成语“暗渡陈仓”,是同一个地方(由于年代不同,辖区可能略有差异)。
但是,诸葛亮出祁山中的围陈仓,可不是“暗渡陈仓”的典故。
而真正的典故是关于刘邦出兵的。
陈仓,古县名,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(陈仓区)。
“明修栈道,暗度陈仓”。
刘邦将从汉中出兵攻项羽时,故意明修栈道,迷惑对方,暗中绕道奔袭陈仓,取得胜利。
成语出处历史典故。
“明修栈道,暗度陈仓”的事,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有记载。
后来,成语“明修栈道,暗度陈仓”,出现在:元·无名氏《暗度陈仓》第二折:“着樊哙明修栈道,俺可暗度陈仓古道。
这楚兵不知是智,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。
俺往陈仓古道抄截,杀他个措手不及也。
”元·尚仲贤《气英布》第一折:“孤家用韩信之计,明修栈道,暗度陈仓,攻完三秦,劫取五国。
”诸葛亮出祁山(今甘肃礼县东)。
指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出兵北伐曹魏的军事行动。
史书记载诸葛亮北伐曹魏时仅有两次出兵祁山,而“六出祁山”的说法出现于小说《三国演义》,由于《演义》在民间的影响力较大,因此“六出祁山”也渐渐成为诸葛亮北伐的代名词。
建兴五年(公元227年),诸葛亮上表刘禅,指出:“今南方已定,兵甲已足,当奖率三军,北定中原,庶竭驽钝,攘除奸凶,兴复汉室,还于旧都。
”于是亲率大军北驻汉中,开始了历时八年的北伐战争,即历史上一般所说的“六出祁山”。
据史学界研究考证,实际上是五次出征,一次防卫,有四次兵进天水直至陇右,一次出散关,围陈仓(今陕西宝鸡市),最后一次大军屯驻渭水之南的五丈原。
从上可见,诸葛亮出祁山中的围陈仓,虽与上述成语“暗渡陈仓”,是同一个地方(由于年代不同,辖区可能略有差异)。
但是,诸葛亮出祁山中的围陈仓,可不是“暗渡陈仓”的典故。
诸葛亮并没有暗度陈仓。诸葛亮率领蜀汉军队在第二次北伐曹魏时遇到郝昭的顽强低抗,强攻一个多月后被迫退回汉中。诸葛亮对陈仓也是没有一点点的办法,也感觉到没有力不从心。
在中国历史上暗度陈仓的是汉初三杰中韩信,当时韩信从汉中率领十万大军攻克陈仓,并随后占领了长安,为汉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。